“你心中的凉山是怎样的?”
大凉山,地处四川西南部,面积广袤达6万余平方公里。这里山脉纵横、峡谷深切,垂直气候差异明显,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观。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这里曾是贫穷与闭塞的代名词,而今天的凉山,是一片热土。凉山人民埋头苦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回首十年,是大凉山经济发展与文旅发展紧密结合的十年,也是夯实文化自信之基、守正创新的非凡十年。
《牧羊晚归》 曲木子撒 摄
凉山不再凉,道路进村庄
时代之变,总会留下一个个深刻的足印,记录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016年以来,众多社会帮扶力量到凉山开展社会扶贫活动;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了解当地脱贫攻坚情况,对凉山脱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凉山11个贫困县全部清零,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阿布洛哈通车,“悬崖村”蝶变“旅游村”。产业扶贫遍地开花,特色种植养殖兴旺;综合帮扶力量汇聚,人力物力财力充沛;基础设施焕然一新,通路通电通网,医疗有保障。曾经“一步跨千年”的凉山旧貌换新颜,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了解当地贫困现状,听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落实情况介绍。图为途中向路上的孩子们打招呼。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三篇大文章”,写出凉山的万千气象
为了彻底改变大凉山的落后面貌,凉山政府提出了“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的发展战略。
在资源能源方面,大凉山充分利用自身的矿产资源优势,推动矿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特色农业方面,大凉山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逐渐走出大山。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
大凉山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一系列文化名片的打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常态化办好“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和“冬季暖阳·凉山不凉”两大特色品牌文旅系列活动基础上,大凉山积极打造了如“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等文化名片。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与,在这个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节”美誉的节日期间,大凉山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人们手持火把游行、载歌载舞,展示着彝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火把节狂欢》 丁晓春 摄
在众多文化名片中,大凉山戏剧节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自2019年举办至今,大凉山戏剧节已有近40万人次线下参与,仅去年线上线下全媒体平台曝光量便超52.6亿次。越来越多的人因戏剧节认识大凉山、走进大凉山。文化带来的改变,在这里悄然发生。
2024年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以“戏剧连接世界”为主题,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的100余部戏剧作品在这里精彩展演。戏剧节期间,许多户外空间成为舞台,演员们以丛林为幕,与百鸟和鸣。马布和月琴悠扬响起,奏出山间清泉流淌,天上云卷云舒。戏剧走进山水,艺术添彩城市,连接起自然与生活。正如大凉山戏剧节艺委会常务监制、导演王晓鹰所言,“当戏剧来到大凉山,与这里的山、湖、城融为一体,‘诗和远方’便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大凉山戏剧节,把山的那边的秘密、奇幻、种子、梦境、有趣的灵魂全部吹到了山的这边,刮进了每座剧院。”来自北京的戏剧节爱好者伊人说,推开任何一扇剧场之门,就能走进一种文化,进入一种语境,看到演员们和创作者们的努力与真诚,看到戏剧的生命力。
自信的凉山,与世界双向奔赴
六年来,因为这种不断的国际对话,世界对大凉山也有了一种新的认知。
大凉山戏剧节发起人之一、著名导演王晓鹰觉得,大凉山戏剧节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大众对大凉山的印象。“大凉山这个词现在在‘转意’。”他说,“以前我们说起大凉山的时候,第一就会想起边缘,第二就从这凉字想到荒凉。但现在,大凉山很大程度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更多年轻的戏剧人,不同国家的剧团来到这里。大家来大凉山,都不是说到山里去,而是来参加戏剧节。戏剧节为大凉山注入了文化内涵,也带动城市文化的塑造。”
“大凉山戏剧节让凉山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走向了凉山。”大凉山戏剧节主办运营方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表示,“过去说到凉山,总是和贫穷、落后、闭塞等联系在一块。这几年凉山脱贫攻坚,旧貌新颜,当戏剧这个词和大凉山在一块组成,坚持了这么多年,在国际国内产生了这么多影响力的时候,我感觉大凉山从它的价值表达来说,已经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提升,有了更多良性的效应和认知。”
据了解,大凉山戏剧节已初步形成涵盖创作制作、版权、代理、商演等领域的戏剧产业链,并借助戏剧节IP逐步推进影视出品、艺术教育、文化创意等产业实现资源整合。当前,“跟着演出去旅行”“因为一部戏,来到一座城”受到不少游客青睐。打出口碑、扩大影响、形成品牌,凉山的文化产业迸发着持久创新的活力,成为地区发展新亮点,以“凉”为名的土地,涌动着似火的“热”情。
“我们虽然是西部的戏剧节,但我们有面对世界的愿望。”大凉山戏剧节艺委会艺术总监、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表示,“文化自信,不只是说要走出去,更要让世界走进来。在大凉山的日子,我们每天走向阳光,这种神情、这种生活方式,就是自信。”
初冬的西昌,阳光明媚,山青水碧。谷克德、冶勒湖、螺髻山、老君峰等景区里,邛海边的月剧场、古戏台上,造型别致的火把广场,听涛小镇的谷剧场……当诗人缱绻的笔墨记录下属于凉山的一切,最后都指向了一个词——幸福。
泸沽湖上的那一眼回眸,有山、有湖、有城,松弛且美好,就是现在的大凉山。
艺术家们相聚在听涛谷,无论白天夜晚,都穿梭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人,久违的朋友在这个小镇的街上相遇是常态。夜晚,篝火、打跳、啤酒、烧烤,各国语言的自由弹唱,都成为星空月色下的风景。
站在泸沽湖上,一眼回眸,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看到了大凉山从贫瘠走向繁荣的沧桑巨变。如今的大凉山,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着村子,山风轻拂,带来灌木和山花的私语,诉说着这块土地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