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副刊评论

《七个疯子》:生猛混杂的诗意

时间:2020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欧阳石晓
0

  美洲西班牙语文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是它永恒的见证:暴力与不公平的见证,集体与个体的见证,现实与虚构的见证,往昔与现今的见证。在美洲,写作总是兼有诗意与政治的功能,写作从来不是一种无谓的游戏,即便在表面看来最形式化的表达中,它也从不逃遁于幻觉中。

  ——《理想藏书》

 

  2020年是罗伯特·阿尔特(Roberto?Arlt?)诞辰120周年,这位被誉为“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家影响了科塔萨尔、波拉尼奥、皮格利亚、奥内蒂、艾拉等多位拉美文学大师,但他的作品在中国却鲜有出版。在“最受作家同行忽视的阿根廷作家”排名中,阿尔特榜上有名,然而在“同行心目中最优秀的阿根廷作家”排名中,他同样名列前茅。他的威望、才华以及在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从不亚于他的同行。

  那么,阿尔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作家呢?

 

  不安定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20世纪初的的阿根廷,凭借肉类和粮食出口带来的经济红利,一度入围世界最富国,排名前十。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更是从南美大陆南端一个不知名的小港口,一跃成为灯火通明的大都会。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阿根廷政府鼓励欧洲移民进入,这些欧洲移民大多来自小镇或村庄,他们深受战争和贫穷的困扰,将全部希望寄于潘帕斯广袤的田野。

  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般完美,抵达后的人们发现,土地早已被少数人占有,他们只能再次沦为廉价劳动力。于是不甘心的移民涌入布宜诺斯艾利斯,期待在那里开辟新生活。

  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迅速扩张,却不足以为新移民提供充足的住房。无奈之下,人们不得不群聚而居,由此形成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独特的“大杂院”景观。在“大杂院”里,各种文化混合在一起,掺杂了多种欧洲俚语的黑话发芽滋蔓,色情、暴力和街头犯罪充斥其间。住在“大杂院”里的人们不仅要努力适应一个崭新的国家,还必须面对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敌意与不稳定因素。

  这样的阿根廷就是阿尔特生长的环境,也是他笔下那个危险刺激、混乱芜杂的罪恶世界。

 

  由苦难生活造就的作家

  1900年4月,罗伯特·阿尔特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他的父亲卡尔·阿尔特来自东普鲁士的波兹南,德语为其母语;母亲则来自说意大利语的的里雅斯特,这使阿尔特的语言具有先天的语系特色。

  阿尔特的家庭一直在底层生活中挣扎,父亲频繁更换工作,最终也没有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母亲生了三个孩子,只有阿尔特一人侥幸存活。童年的阿尔特焦躁不安,无法适应严格的学校教育,9岁便辍学在家,同时还要遭受父亲的极度暴力。对他而言,“父亲”这个词意味着“恐惧与憎恶”,在其代表作《七个疯子》中主人公埃尔多萨因对羞辱和痛苦的描述就是来自作者的童年记忆。

  16岁时,阿尔特不得已离家出走,靠打各种杂工为生——他做过油漆工、铁匠学徒、砖厂工人,也做过书店职员。在各种劳作之余,阿尔特爱上了读书。他见缝插针挤出时间,阅读各种能够找到的图书,为此他甚至租借、倒卖书籍。除了热衷阅读小说和散文,他也喜欢钻研技术手册、科普读物和神秘学。尽管生活相当拮据,他仍然坚持游走于弗洛雷斯街区,出入各类文学聚谈会、公立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及无政府主义精神影响下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文化疆域。

  1920年,20岁的阿尔特成为一名记者。最初他负责犯罪版,后来开始写“布宜诺斯艾利斯速写”专栏,阿尔特此段时间的写作被认为“以特有的直率和朴实的风格”描写了“阿根廷首都日常生活的奇特、虚伪、陌生和美丽”。

  阿尔特的第一部小说《愤怒的玩具》于1926年出版,被他视为最重要作品的《七个疯子》在1929年10月出版,后来又继续出版了续集《喷火器》、《魔幻之爱》,他也写过几部戏剧,虽然都曾被搬上舞台,但却没为他带来多大名声。

  除了写作,阿尔特对发明近乎痴迷。他曾经设计过一种不会滑丝的女性丝袜,还获得了专利,但最后也没能获得收益。

  总之,无论是写作还是发明方面的努力,都没能给阿尔特带来稳定富足的生活。但阿尔特还是承认自己是为写作而生的。他坦言:“当我想要写作的时候,会在任何地方写,在任何一张纸片或任何一间环境恶劣的房间里。”但同时他也是为了生活而写作,在他看来,“靠写作为生是一件非常艰难且令人痛心的事”。

  阿尔特和第一任妻子育有一女,妻子后来因肺结核去世。再婚后,他开始以记者的身份周游西班牙、巴西、智利等国。1942年,42岁的阿尔特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未能亲眼见到儿子罗伯特的出生。

 

《七个疯子》

  在20世纪初的拉美作家里,像阿尔特这样出身中下层阶级、双亲为贫困移民的非常少见,他没有博尔赫斯的欧洲教育背景,更没有阿道夫·比奥伊·卡萨雷斯这样出身上层阶级的作家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放到今天来说,阿尔特接受的是“草根”教育,成长于“混杂”“生猛”的“大杂院”文化之中。而他写作时所使用的语言,更是一套融汇原生的意大利语-德语母语、夹杂拉普拉塔河流域的西班牙语、混合不时灵光一现的当地黑话的独特而私人的语言。

  《七个疯子》并不是一部读起来让人感到轻松的小说,阿尔特一再重复同样的心理活动、谵妄的个人独白和层层交织的噩梦。然而,这也正是小说所要展现的:一个彻底迷失的灵魂,试图在最堕落的生活中寻找不可能存在的伟大与崇高。阿尔特曾在该书的注释中说过,假如犯罪行为并没有伴随着一系列扭曲、紧张且痛苦的内心活动,那么他对描写犯罪活动本身将毫无兴趣可言。套用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刽子手”,阿尔特想要做的,无非是通过文字将这一事实呈现出来。这部小说就像一口由层层黑暗堆积而成的深井,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提心吊胆地站在井边,观望黑暗,而坚持读完全书的人对那个难以定义的叫作“人性”的东西将会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

  常常有评论家批评阿尔特的文字重复过多、语法错误频现且逻辑荒谬,然而这些与阿尔特“大杂院式”的教育和成长背景息息相关的风格,亦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七个疯子》之所以被公认为阿尔特最出色的作品,正是因为,在阿尔特混杂又生猛的文笔驱使下,这部小说既荒诞又清醒,充满了难得一见的诗意。比如:

  “一束阳光从半开着的镶着不透明玻璃的门射进来,仿佛一条硫磺棒,将黛青色的氛围切成两半。”在描写酒馆昏暗氛围的同时也将人物内心的浑浊烘托出来。在提到即将执行的杀人计划时,埃尔多萨因说:“您知道,在夏天即将到来之前死去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还有另一处,阿尔特用“雨水让沟渠里响起短暂的蛙叫声”,精炼地描绘出那一刻的气氛,或用“他的悲哀犹如铅球一般,在橡胶墙上弹来弹去”,巧妙地用带有破坏力的物理画面来描写抽象的感受。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精确地还原了阿尔特的文字和意象,希望这部小说最原始的力量——那种西语里天然的跳跃、疯狂和伟大,能以中文的形式重现在字里行间,以最本真的面貌再度跨越时间和文化的鸿沟。

  作者:[阿根廷]罗伯特·阿尔特

  译者:欧阳石晓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4月定价:59.80内容简介

  本书是阿根廷著名作家罗伯特·阿尔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描述男主人公在社会底层挣扎并逐渐走向崩溃的过程。故事集中在三天时间,各色人物纷纷登场,从一件绑架案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阿根廷乃至拉美的社会现实生活。作家以精湛的文笔对主人公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摹,并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变 形地透视了身边的现实和种种人物,其混乱怪诞之感,正应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风。有续集《喷火器》。

  推荐○《七个疯子》改编电影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熊奖、最佳导演提名○阿尔特是阿根廷现代小说之父,他是最重要、最伟大的阿根廷小说家。——里卡多·皮格利亚○如果这些海岸上有人能被称为文学天才的话,那一定是罗伯特·阿尔特……我在谈论一个将在时间长河中留下名字的小说家……难以置信,他还不为当今大众所熟知。——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